温馨提示:内容很重要,文字很多,前方高能
7月24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连夜发布了一份红头文件: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。
“双减文件”(减作业、减培训)的通知一出来就引爆了校外培训圈,把教育培训这个万亿大市场送上了热搜。
我时常在思考,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纯洁、快乐、育人、不求回报!
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?
国家陆续出台二胎、三胎政策,但是,“生得起,养不起”的压力不再是神话。为了佐证这种说法,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———“在广州养孩子要花多少钱?”结果乍一看还真吓人:“穷养68万元,富养几百万元。”这哪是养孩子,分明是供了一尊金佛。但是实际要是生活在广州的家庭,应该还不止这个数字。
时代在进步,经济在腾飞,孩子反而养不起了?“以前工资几百块钱,养俩孩子都没负担,现在工资1万元,物价、房价、教育成本都那么高,养一个都费劲,打死都不生二孩。”这种说法充满了对时代的控诉,但并不客观。
现在的人之所以觉得以前的孩子好养活,是因为以前的标准低,还真的就是“养活”而已。比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长大的我,小时候没有零食只能啃几角钱一包的方便面,没有玩具只能自己动手招猫逗狗,没有游乐场只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撒欢。更不要说什么电话手表,电脑,IPAD,也玩不了微信,QQ,电脑游戏,电子竞技!
是我们的父母享受到了“物价低”的好处了吗?非也,只是穷罢了。不仅是我们家、我们村穷,当时大半个中国都穷得可怜。当然因为贫穷,也限制了很多想象。
作为一个80后的父亲,很多时间也穿梭在各种校外培训,有时候真的很怀念自己的小时候,虽然贫穷和落后,甚至有些对外界的无知,但是纯真!那时候的农村教育没有什么培训,我们的父母很多文化知识都很弱,他们能交给你的只有习惯和做人的道理!然而,我觉得恰巧他们给了我们受用一生的能力!
我时常在想,我们小时候的教育,再加上多些对外面世界的认知教育,再加上素质教育的拓展,是不是就是教育的最佳状态。但是什么事情哪有那么完美?也没有那么单纯!
我觉得八个字形容:家长已痴迷,机构已疯狂
繁华的教育培训市场背后,早已乱象横生。
包括新X方、学C思、作业Q、猿辅G、华尔L英语这些培训机构在内,都不止一次曝出过虚假宣传、价格欺诈等等问题。
更不用说,整个教育事业已经陷入一种极度内卷的焦虑之中。
教育市场化,这个行业已经疯狂,国家不管不行了。
第一,虚假宣传,疯狂洗脑
校外培训过度商业化,所有机构一门心思想着赚钱,怎么撬开家长钱包,把教育培训变成了纯粹生意。
看看那些培训机构广告有多少,你就知道它们在营销上花了多少钱。
钱都花在广告上了,机构内部一片混乱。
刚毕业的大学生,新东方就敢说是三年教育经验的老师。
实际只有18个重点大学毕业生,蓝天教育就敢对外宣称85%教师来自211、985。
第二,宣扬社会焦虑,制造内卷
很多家长应该都注意到了,教育机构利用各种营销手段进行“教育焦虑”轰炸:
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;
别人都报班了,你怎么还没报?
你来,我们培养你的孩子;你不来,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;
……
看看,家长们被激成什么样了?
刚怀孕就要考虑学区房;
刚上小学就要报奥数班;
小学没毕业就提前学初中课程;
教育事业俨然成了拼钱拼背景的军备竞赛。
国家一再强调,义务教育要减负,没成想,培训的肥肉却被资本叼走了。
资本无所不用其极,甚至把目光对准了幼儿园小朋友。
什么小早启蒙,什么斑马启蒙,瓜瓜龙启蒙,小猴启蒙等早教机构,都开始用动画片给3、5岁的小朋友教数学英语了。
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,幼儿园、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。
但是资本不这么看,抓住了幼儿园,就等于抓住了中小学人丁。
回报越多,回报越快,它们就越兴奋。
第四,洗劫社会财富
恒大研究院做过一个调查,教育成本超过房价和医疗,成为影响生育的最大拦路虎。
不管你承不承认,一个双职工家庭已经成为培训机构的提款机。
前段时间,有个新闻很火——“月薪3万,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”。
这个几千,那个几万,培训费就是这么一步步垒高的,免费义务教育成为了笑话。
第五、教育资本化,产业化运作,不再是教育
校外教育培训的风口刮了十几年,截至到目前,全国登记注册的培训机构超过50万家,吸引了阿里、腾讯、百度、高瓴、红杉等无数资本巨头。
仅仅是2020年,就有539亿资本热钱涌入在线教育培训。
如今,国家宣布接管教育市场,资本瞬间溃散。
美东时间24日开盘,新东方开盘腰斩,暴跌50%,创下历史最大跌幅记录。
还有更恐怖的:
好未来狂泄70%,高途教育蒸发63%,有道、无忧英语、瑞思学科英语等等全部跌超40%。
自今年2月份以来,教育三巨头——好未来、高途、新东方股价分别下跌93%、97%、85%,三家市值累计蒸发人民币7300亿元。
不止是美股,遭血洗的还有A股和港股的教育培训公司,今天豆神教育跌20%,全通教育跌14.61%,科德教育跌13.67%,24家千亿培训巨头,很有可能进入退市倒计时。
我们赶紧进入正题,看看究竟有哪些改革重点。
中央的红头文件,最大的看点就是基础教育去商业化、去资本化。
我们来看看它第13点、15点中的规定:
“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,严禁资本化运作。”
“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、受托经营等方式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。”
“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。”
这些规定都围绕一个核心展开:教育行业非盈利化,资本不准进来。
更关键的是,它还加了一个尾巴:已违规的,必须进行清理整治。
这意味着,那些已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,要么退市、要么剥离教育业务。
“依法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,直至撤销教师资格。”
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、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。”
看似两条简单的规定,实际上影响极大。
它规定培训机构在周末和节假日都不能补课,要补课,只能在周一到周五补,而且不能晚于21点结束。
那么,周一到周五有时间补吗?
国家又上了一道栓:各地学校须延长学生在校时间,不得早于各地下班时间放学。
6点到9点,3个小时内要吃饭、要通勤,留给培训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致。
说得直白点,相当于砍掉了培训机构90%的业务量。
曾几何时,电视、电梯、手机里的培训广告铺天盖地,这个课程、那个课程令人眼花缭乱。
现在,中央在通知里规定:
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再也不能给家长洗脑了。
从“双减”文件的印发单位来看,它既不是教育部,也不是市场监管总局,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,代表了文件的最高级别。
在文件中,国家点名15个部委联动,可谓史无前例:
教育部门要负责什么、网信部门负责什么、发改委要负责什么、公安部门要负责什么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什么……白纸黑字,一目了然。
说了这么多,国家的信号已经十分明确,那就是要防止教育资本化,不能让教育行业变成资本市场的后花园,不能让千千万万的父母,变成培训机构的提款机。
好未来开始对未来迷茫,跟谁学不知道跟谁学,新东方再也无法在东方立足了。
今天爱尔眼科为啥暴跌?因为孩子不补课了,不用做作业,眼睛自然变好了,就不用去看眼科了;
今天医美为啥暴跌?因为孩子不补课了,妈妈周末要在家守着带娃,没空去美容了;
白酒为啥暴跌?因为孩子不补课了,爸爸也没时间喝酒了;
……
2016年,俞敏洪在商业论坛上说道:
“一百年后阿里、腾讯、小米这些公司可能都不在了,但是一百年后教育肯定还在,所以百年以后新东方一定还会在。”
马云回应道:
“刚才俞敏洪讲,我们这些公司一百年后肯定不在,但教育会在,新东方会在,这里犯了一个逻辑错误。教育在,新东方未必会在,这是两码事情,教育不等于新东方。”
5年过后,马云一语成谶。
对家长和学生来说,大力整治教育违规乱象,没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。
对资本和培训机构来说,教育产业化开始走向终结。
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来说,今天的教育格局非一朝一夕形成的,孩子教育的未来真正有所本质的改变,国家、社会、家长,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!
随着校外教育培训的改革,素质教育,艺术教育,会不会是下一个风口?
一对一家教是否会雨后春笋?
针对如此重大的变化,培训巨头在资本的趋势下会不会善罢甘休,会不会玩出什么新的花漾?
也欢迎大家评论发言
声明:部分资料来源原创:net百晓生,部分资料整理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